在当今六个大人围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转,还时常喊“累”的情况下,美国妈妈却要一个人带养好几个孩子。究竟怎么做,带孩子才能又轻松又高效呢?
文|宽宽妈妈
是“管理”而不是“照顾”
一个家庭每一个成员之间,必定要有相应的责任分工,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,责无旁贷。这是一个家庭的正常运作机制,掌握好了,家庭这台机器,便会顺利地运转。
美国家庭比较普遍的结构特色是这样的:“爸爸上班赚钱,下班做家务带孩子;妈妈做全职主妇,管理几个孩子以及所有家务事;孩子们管理好自己的学业,同时承担各种家务。”
我在这里强调的是全职妈妈对孩子的“管理”而不是“照顾”。因为根据独立界限原则,孩子是不需要过多照顾的,他们会自己照顾自己。而“管理”一词比较贴切,因为孩子们既然是家庭的一员,他们在家里便有非常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。
一个家庭就相当于一个公司,妈妈是公司的主管,把所有家务事罗列出来,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、能力高低,把任务分派下去。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些每天或每周都必须完成的家务活,有的孩子需要靠完成这些家务活,赚取他们每周的零花钱;有的家庭则不会让家务活跟零花钱挂钩,家务活只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。
做家务是培养责任感的起点。美国人普遍的观念是:你的学习是自己的事,学习好坏得自己负责。但家务是作为家庭成员必须完成的责任,没有任何推卸的借口。
据很多资料显示,从小会做家务的孩子,比起那些从小父母包办什么家务都不用做的孩子,长大后更具有抗风险能力,他们的内心会更强大,不容易被暂时的困难击垮。其实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,而最终能在各种危难中力挽狂澜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的人,往往不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学霸,而是那些从小便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,面对任务能轻易完成的具备承担责任能力的人。
而家务,便是孩子们在进入社会前最好的责任训练方式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妈妈一个人带四五个孩子不会觉得累的原因,因为她是在做管理,而不是在做保姆。
让孩子懂得“有付出,才有收获”
现代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的满足过剩,容易导致孩子对物质的满足感很低,父母刚买的玩具,玩两天就玩腻了,又再要求买新的。父母只能不断地以各种物质重新满足孩子的要求。
实际上,父母想要给予孩子的,或者是孩子想要的,父母都可以拿来当作对孩子的嘉奖。因为是通过自己努力后得到的,孩子们会爱不释手且倍感珍惜。
比如我鼓励孩子做家务,我会给孩子们设立一个星星贴板,孩子们每做完一项家务,我会奖励一颗星星贴到他的贴板上。我跟孩子们约定好,每赚5 颗星星,可以吃一瓶酸奶。
每赚够10 颗星星,可以获得一个小小的玩具乐高人,赚够10 个乐高人,便可以去一次乐高园或者迪士尼玩,每去三次乐高园可以买一个大的拼搭玩具。
孩子们为此非常热爱做家务,并对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各种嘉奖非常热爱非常珍惜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们耐心等待,努力争取的品格,慢慢地也会让孩子养成热爱
做家务,并把做家务变成自我责任的品格,还可以培养自我管理和规划的习惯。同时也会让孩子们知道,他们所有的一切,不是可以白白获得的,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才能得到。为此他们不会埋怨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,而会更感恩于父母所赠予他们的一切。
管理者,该坚守的原则一定要坚持
作为孩子们的“管理者”,我的态度是和善的,不吼不叫、不打不骂,但原则问题,绝对不心慈手软。只是每一条原则性的规矩或计划,都应该事先与孩子一起探讨商量。比如说一家人约定好各自做完自己的家务活,就可以去迪士尼玩。但有一个孩子贪玩没有去做他责任范围内的家务,那他就只能留在家里。
孩子可能会发脾气,你可以同情他,但不能带他去的原则一定要坚持。如果妈妈一方面骂孩子不完成任务,另一方面快快帮他做完,然后又放弃原则把他一起带去迪士尼玩,那我敢保证,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会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。其他看在眼里的孩子们,也会有样学样跟妈妈抵赖。这就是为什么如果父母没有界限,带孩子就非常累非常烦,而且越看会越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出息,什么都不愿做。
当孩子因为父母使用界限的执行手段而失去某种权利时,父母要做的是放平心态,不要去再度责骂孩子,而应该跟孩子共情。比如说那个因为没完成家务而不能去迪士尼的孩子,妈妈就应该说:“不能去迪士尼你一定很难过,希望下次你能跟我们一起去。”让孩子感觉你理解他,让他认识到他不能去是因为自己没做好而不是其他原因,激发他下次能自律并做好。
而如果妈妈气急败坏,说一些“谁叫你偷懒啊”之类的话,孩子可能会恼羞成怒,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,反而会把责任推卸给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,认为妈妈故意不让他去玩,内在的自律品质便没法激发出来。
*本文系《时尚育儿》杂志约稿原创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
*妈妈圈微报——《时尚育儿》杂志旗下母婴app,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,为孕、0~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、抢购、资讯平台,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。